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缺血治疗 >> 心肌缺血治疗进展 >> 正文 >> 正文

冠心病存活心肌成像的临床应用与争议中国专

来源:心肌缺血治疗 时间:2021-11-19

来源:磁共振成像传媒

缺血性心脏病,即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得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类心脏病。在患有慢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局部缺血发作导致心肌细胞重塑和去分化的整体模式,其特征在于肌溶解,糖原积累和结构蛋白的改变。这些变化,最终可能成为不可逆转并导致缺血性心肌病。全球有超过1.1亿人患有缺血性心脏病。既往研究认为,对心肌瘢痕及冬眠心肌的无创性成像可以预测心源性猝死风险,因此,存活心肌成像作为一种重要评估方法对临床治疗策略及患者的预后理应有重要意义。然而,近期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在现代的指导药物治疗指南不断改进的时代,心肌存活成像未能为减少心脏不良结局提供有效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指导。另外,在这方面,当前可用的成像技术很多,并且它们针对心肌生存力的结构或组织基质的不同替代物。基于此,为并进一步对存活心肌成像的临床价值进行深入的科学分析,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在年发布的科学共识声明中对存活心肌成像方法进行了系统回顾(GarciaMJ,KwongRY,Scherrer-CrosbieM,etal.StateoftheArt:ImagingforMyocardialViability:AScientificStatement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CircCardiovascImaging,,13(7):e.)。该声明已于年4月20日获得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咨询与协调委员会的批准,并于年5月5日获得美国心脏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批准。临床评估存活心肌的影像学方法多种多样,各类存活心肌成像方法均存在其优点和局限性,临床应用需进行优选评价,联合应用各种影像学方法来辅助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存活心肌成像的最大临床意义在于筛选出血运重建后心肌功能能够明显改善的患者,进而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虽然近期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并未能证明存活心肌与血运重建治疗收益间存在明显关联,使得存活心肌成像的临床应用面临新的挑战,但存活心肌成像的临床意义目前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验证。鉴于此,本刊编辑部特约中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医院赵世华教授从常用存活心肌评估方法、存活心肌成像的临床应用策略、两项大型临床研究引发的争议和未来研究方向四个维度对此作权威解读。该解读发表在《磁共振成像》杂志年第4期。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看详细解读。

赵世华,医学博士。欧洲留学四年,通英、法和德三门外语,心血管影像和介入两栖专家。36岁破格晋升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放射学教授。现任中医院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磁共振影像科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终身教授,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委员会主席,亚洲胸部影像学会执委,欧洲和美国心脏病学fellow。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兼影像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连续10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议评审专家,年被基金委聘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专委会委员。《磁共振成像》杂志等多家核心期刊编委。

发表研究论文篇+,其中SCI收录论文篇+,最高影响因子23.(Circulation)。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基金。作为第一完成人,《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体系的创建与应用》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年间,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奖二等奖(2项)、华夏医学奖1等奖(1项)。年获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ASCI)金奖。

(供稿:贺光军,李晓倩,顾立萍)

扩展阅读:

1、《磁共振成像》杂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zljz/105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