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河北医院神经内科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引言脑梗死与冠心病的发病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大约为6%,合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为31%。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是国家中药二类新药,采用单体提取技术,从红花中提取有效单体——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90%以上),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以及脑和心肌的保护作用。《红花黄色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推荐红花黄色素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心血瘀阻证,症见胸痛、胸闷、心悸者;根据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建议酌情应用于脑梗死患者。
本研究观察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
法
选取年4月-年12月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和河北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的住院患者,随机接受注射用红花黄色素(mg/d,连续10d)联合标准内科治疗(治疗组)和标准内科治疗(对照组)。主要终点为14d和90d的mRS评分、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状况;次要观察指标为入组14d、28d及90dNIHSS评分。结
果
研究共入组例,完成随访并纳入分析共例,其中治疗组62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14d和90d的m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4d(92.7%vs75.0%)和90d(90.3%vs58.3%)的心电图心肌缺血有效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14d时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8d和90d时,治疗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
论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联合基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结局14d和90d随访时,治疗组m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14d时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d和90d时治疗组NIHS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心电图指标14d随访时11例患者的心电图指标缺失,其中治疗组缺失7例,对照组缺失4例,故14d心肌缺血改善纳入统计分析的治疗组有55例,对照组有56例;90d随访时无心电图指标缺失病例。结果显示14d和90d时,治疗组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表4)。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确定的共同危险因素,临床上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发生的情况并不少见,但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的治疗药物仍旧有限,除了针对心肌缺血的药物治疗外,其他基础治疗主要是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同时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的有效成分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以及对脑和心肌细胞的保护等作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是从菊科植物红花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临床可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病和高血压等。
基础研究显示,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有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提高心肌和脑细胞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性的作用,同时还有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减轻缺血后的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从而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缺血后的损伤,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本研究选择相对轻症的急性脑梗死(NIHSS<12分)合并心电图上有心肌缺血表现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患者进行了常规内科治疗及常规内科治疗联合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连续治疗10d,对患者进行了14d、28d和90d的随访,以了解患者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能力改善及心肌缺血改善等情况。研究结果发现,红花黄色素治疗组在入组28d和90d时,生活能力(mRS)较对照组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心电图上心肌缺血的表现也较对照组的改善更为显著。研究结果提示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能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同时,也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表现,适用于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的患者。
发表文献:
魏微,张翔建,肖保国,等.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的随机、开放、对照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16(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zlfa/10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