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天有多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导致的死亡占心血管病总死亡率50%以上,近几十年来尽管随着药物治疗,介入技术和外科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肌梗死率水平明显下降。但临床研究发现,即使成功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中仍有超过30%的患者经历着心肌梗死后室壁变薄,室腔扩大等心室重构,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甚至发展为终末期心力衰竭,年死亡率>50%,目前,除了心脏移植外,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受到心脏供体来源和限制,全球心脏移植例数近年来趋于稳定,每年约例左右,而我国每年可接受心脏移植患者数十例,许多患者就诊晚,病情重,所以晚期的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如一些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大量存在。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当某种原因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心肌缺血。而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
导致心肌缺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血压降低,主动脉供血减少,冠状动脉阻塞,会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瓣膜病,血黏度变化,心肌本身病变也会使心脏供血减少。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次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
干细胞治疗是目前心脏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多能干细胞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再生治疗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全世界而言,已有数千名患者接受自体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示意图(Cardio3Science公司)
2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干细胞用于心肌缺血的治疗主要通过三个途径:①分化为血管细胞,直接参与新生血管的生长,缓解局部的缺血,也称之为“治疗性血管生成”;②分化为有功能的心肌细胞,修复坏死的心肌组织;③分泌多种促血管生长因子和细胞生长支持因子,间接促进血管的生长和维持细胞的存活。研究显示干细胞的三种作用途径在治疗中可能同时存在。
如何使干细胞到达心肌缺血的局部,发挥其治疗作用,是干细胞治疗心脏病面临的首要问题。直接将干细胞注射到心脏缺血的局部和周边组织,是当前研究中采用最多的一种细胞移植方式,因需要开胸暴露心脏,这种方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缺陷。在临床试验中,目前多数是在进行心脏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时,将干细胞注射到心肌缺血的局部,或者是使用介入的方法,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法,将干细胞移植到心肌缺血的部位。通过静脉输入干细胞也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研究表明,在组织收到损伤时,损伤的组织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基质来源的因子等,这些细胞因子能动员干细胞到达并定居到受损组织的局部,参与组织的损伤修复。
3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案例据调研统计,目前全球在研的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项目使用了脂肪干细胞(CSCC-ASS)、间充质干细胞(MSC)、C-kit阳性心肌干细胞(C-kitCSC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心脏祖细胞(CPCs)、心球干细胞(CDCs)、间充质前体细胞(MPC)等干/祖细胞。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官方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中,共有5项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项目已通过备案。
医院在年-年入院的冠心病患者中去8例,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其中干细胞移植组4例行常规治疗并静脉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4例行常规治疗,治疗3年后随访,两组患者均存活,干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较对照组均有升高。研究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
干细胞治疗心脏病具有巨大的潜能和诱人前景。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干细胞治疗最终将会作为心脏病治疗的一种常规手段,服务与患者,造福于人类。
参考资料:
[1]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2]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_继续前行
[3]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sl/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