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辰飞博士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心血管外科医师,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质控专家委员会心外科工作组的执行负责人。师从中医院郑哲教授,在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国家级科研基金支持下,以心血管外科医疗结果评价研究为核心,开展多项大规模、多中心的干预性或观察性临床研究;参与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并以该研究为基础开展我国心血管外科医疗质量评价和改善工作;参与《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的撰写,《AdultCardiacSurgery》的编译工作等;发表SCI文章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5篇,获得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参与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青年医师优秀论文一等奖、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博士毕业生等奖励。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获取《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年版)》PDF文件!质控指标制定背景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同时面临巨大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疾病谱正快速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其中,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城市居民总死亡原因的42.61%,患病数及疾病复杂程度逐年增加,未来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心血管外科手术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技术难度较高,手术风险大,医疗资源耗费高。近年来,我国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手术量逐年攀升。然而,我国CABG整体质量与欧美国家存在差距,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发达国家,外科诊疗技术规范性欠佳。此外,我国心血管外科医疗可及性及诊疗水平存在显著地域及单位差异,缺乏心血管外科技术操作与实施的有效监察手段,急需建立深入有效的质量改善机制。
基于临床研究证据的医疗实践质量监测、评价和反馈是医疗质量改善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中心基于现有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结合我国心外科质控实际需求,建立心血管外科重点术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医院层面启动医疗质量评价反馈措施,医院进行质量管理和改善,已成为医疗质量评价研究领域的专家共识。
心血管病质控专家委员会基于最佳临床研究证据,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建立中国CABG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CABG术规范化临床实践和标准化质量评价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1
制定方法
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项工作组参考国际成功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现状,从现有最佳临床研究证据中筛选候选指标并进行指标定义和描述,通过多轮系统专家评审讨论,获得专家共识并确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评价诊疗单位(医院、病区、诊疗团队)CABG的诊疗能力、围手术期管理和术中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因此,工作组基于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依据现有指南的高级别推荐和同类指标体系,初筛候选指标。工作组对候选指标的评价人群、指标定义、评价时间、评价方法等进行标准化,形成指标说明,使指标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性。最后工作组邀请国内心外科权威专家组成委员会,对候选指标进行专业评价和筛选,提供建议,形成最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
质控指标解读工作组最终建立了中国心血管外科CABG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针对我国心血管外科诊疗单位CABG的围手术期医疗实践及短期预后进行质量评价,旨在发现诊疗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医疗实践规范化,改善患者预后。体系共纳入指标17个,包括6个结局指标和7个过程指标。
根据现有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和国外研究经验,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中心建立了中国心血管外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CABG指标。指标体系有以下特点:
(1)具有充分和明确的证据支持,经过专家论证,具有质量改善的必要性;
(2)经过设计和优化,适用于我国临床诊疗现状的监测和改善,具有可操作性;
(3)质量评价利用临床常规工作产生的数据和现有数据库,不需额外的数据采集工作,能降低质量评价的成本,促进质量改善工作推广;
(4)质量评价包括风险校正方案,其结果能客观反映各诊疗单位医疗质量,适宜进行同行对比和揭露质量问题。
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局指标结局指标是医疗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患者与诊疗单位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sl/1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