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2岁,因间断胸骨后疼痛1月余,加重2小时入院。于入院前1月在午餐后出现骨后疼痛,呈烧灼样痛,向颈部放射,伴上腹部饱胀感,未用药,持续约1天缓解。
上述症状在情绪波动和夜间睡眠时又发作2次,未用药,最长约2天缓解。入院前2小时,患者在睡眠中又出现上述症状且较前加重,伴阵发性咳嗽、喘息,自服速效救心丸后症状无好转来院。
病程中无发热、咳痰、反酸、烧心、呕吐、大汗等症状。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史10余年。
电图检查:窦性心律,I、aVL、Il、Ill、aVF导联ST段压低约0.1毫伏、T波低平,V4-V6导联T波倒置。心肌酶学检查均正常范围。
按心绞痛治疗约1天,胸痛等症状无好转。
电子胃镜检查提示:食管下段黏膜条索状充血,诊断:反流性食管炎。
考虑患者胸痛可能与此有关,在改善心肌缺血治疗基础上加用泮托拉唑、多潘立酮等药物,患者胸痛症状迅速缓解,住院约3天后出院。
出院后继续服用泮托拉唑、多潘立酮治疗6周,期间无胸痛等症状发作,复查电子胃镜示食管黏膜恢复正常。
1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而引起的食管粘膜发生的消化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反酸和烧心,也可有胸痛或吞咽梗阻等不典型食管症状甚至咳嗽、声嘶、咽炎等食管外症状。2包括哪几种类型?
胃食管反流病包括3种类型:反流性食管炎或称糜烂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Barrett食管。目前广泛认为3种类型相互独立,一般不互相转化。3为何会胸痛?
胃食管反流病引起胸痛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考虑与多个因素有关。食管壁上存在化学、机械和温度感受器等,当食管壁受到机械牵张、酸碱、温度等刺激时,可产生疼痛;当食管壁缺血时亦可发生疼痛。近年来发现患者食管高敏感性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胸痛的重要机制之一。4胃食管反流病如何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治愈食管炎、提高生存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是GERD的基础治疗,仅对部分患者有效。抬高床头、睡前3h不再进食、避免高脂肪食物,戒烟酒、减少摄入可以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巧克力、薄荷、咖啡、洋葱、大蒜等),但这些改变对多数患者并不足以缓解症状。抑制胃酸初始治疗的目的是尽快缓解症状,故治疗首选抑酸能力强的PPI,推荐采用标准剂量,疗程8周。维持治疗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旨在用最小的剂量达到长期治愈的目的。GERD是一种慢性疾病,停药后半年的食管炎与症状复发率分别约为80%和90%,故经初始治疗后,通常需采取维持治疗。目前维持治疗的方法有维持原剂量或减量、间歇用药及按需治疗。初始治疗用PPI者维持治疗可用PPI也可用H2RA,初始治疗用H2RA能治愈者维持治疗用H2RA就足够。控制夜间酸突破(NAB)NAB指在每天早、晚餐前服用PPI治疗的情况下,夜间胃内pH4持续时间大于1h。可以通过调整PPl用量、睡前加用H2RA、应用血浆半衰期更长的PPI等措施来控制NAB。促动力药物的使用胃酸损伤食管黏膜并不是因为胃酸分泌增高而是胃酸异位,如无反流发生,胃酸再高也不会损伤食管黏膜。抑酸治疗不是抑制过高的胃酸而是抑制正常的胃酸使其远在正常值以下,以达到愈合食管黏膜的目的。长期过度抑酸势必破坏胃肠的生理环境而出现负面效应,故从理论上应用促动力剂防止反流才是治疗GERD的根本,但常见的促动力剂其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防止反流的作用非常有限,只能起辅助治疗作用,可与抑酸药同时应用,尤其适用于有胃排空延迟者。内镜与外科手术治疗对顽固的重症、长期不能停用PPI者可考虑内镜或手术治疗。5小结
对不能以心肺疾病解释的胸痛,即便无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也应进一步排除。对既往有冠心病史的老年人新近发作的胸痛,不仅要考虑心绞痛,鉴别诊断中还要考虑食管源性胸痛。
仔细了解病史及伴随症状,拓宽诊断思路,及时行电子胃镜、食管pH值测定等检查可明确诊断,避免误诊。
排版:鹤儿投稿:heer.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zyzl/10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