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寒露,中老年心脏疾病发病增加,其中心肌缺血最为常见,心电图示ST—T段压低。这时病情仍轻,中医治疗疗效显著,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气虚,血虚,阳虚,瘀血等问题,预防病情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展。如果仅仅西医治疗,扩张一下心血管,可以暂时改善症状,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譬如,河道供水灌田,水量减少的原因很多,西医解决的方式就是扩张河道,加强水流进入田地,这就是扩张血管的药物;如果河道(血管)堵塞75%以上,就再加用心脏支架打开河道,副作用是支架后终身服用抗凝药物,防止再堵。
中医治疗则是先判断水量减少的原因,1.如果是河道里本身就缺水,即心血虚,心阴虚,汤药治疗就加水,即滋阴补血;2.如果是河水行走缓慢,推动力不足,导致灌田水量减少,即心气虚,心阳虚,中医治疗就补阳补气,汤药配合艾灸;3.如果是河道中淤泥太多导致堵塞,淤泥可能是瘀血,还有可能是痰浊。那就先要用活血化瘀或者化痰浊的药物通行,然后再冲入大量的水冲开,即同时补气补血的方法;4.如果是有寒,使河道冰冻变窄,就补心阳,通开血脉;5最后一种情况是生气情绪时,人体气机郁滞,血管挛缩导致的河道变窄,这是需要用疏肝理气养血的药物,配合针刺治疗,疗效显著。因此,必须亲自摸脉,面诊,舌诊,问诊,扪诊,综合辨别不同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中医治疗不仅是针对个体差异性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动脉堵塞<75%的病人,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这部分人群,不能只吃西药,等到血管堵塞做支架,而是应该中西医结合治疗,或者中医治疗,以避免做支架可能。
对于造影显示已经堵塞75%以上的,也可以在症状平稳的情况下,首先选择中医治疗。我曾有个病人,就是如此,近一年的中医治疗后,所有不适症状都消失了,再去就诊西医,回复说,建立了侧枝循环。也就是,大河道堵后,旁边的侧支小河流被冲开,代偿了主河道灌溉田地。这样,就避免了支架介入治疗,也就避免了终身服用抗凝药物。
对于支架介入后,仍有一些病人心脏不舒服,这时都应该选择中医汤药和针刺治疗,绝大多数都有很好的效果。
当然在急性心梗发作时,还是应该选择最快的西医溶栓治疗以及支架治疗。当病情稳定后,就可以中医上阵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zljz/10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