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缺血治疗 >> 心肌缺血怎样治疗 >> 正文 >> 正文

治疗心脏病,为何要调胃

来源:心肌缺血治疗 时间:2020-11-24

中医心病是专门研究心系病证的一门临床学科,这里的心是指中医概念的心。从中医角度来讲,心病有3个内涵:一是与“心主血脉”功能相关的疾病,包括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二是与“心主神明”功能有关的疾病,包括西医的某些高级神经系统病变;三是心与其它脏腑相关的疾病。具体来讲心病包括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以及一些心脑相关的病症等。

针灸治疗心病历史悠久,历代的针灸临床治疗此类疾病取穴往往集中在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膀胱经背俞穴和任脉上,而以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为主治疗相应疾病报道较少,更未提及对于心病急重证时的特效穴位。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足阳明胃经在足背横纹以下部位某些特定区域,在心病发病期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对此部位上的敏感点进行即刻按压具有很好的诊断和治疗作用。从发病的病因病机上来看,心病的病机非独与心有关,五脏六腑失常皆可导致心病。

本文作者认为心在功能上和气血最为密切,在经脉循行和诊断治疗中和足阳明胃经联系最为紧密,其相关作用超过了与心直接关联的心经和心包经。本文就心病与胃腑和足阳明胃经关系的重要性做深入探讨。

1心胃相关

从功能上讲,古代所言心之范围包括现在所说的心、胃。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呕吐,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金匮要略》第十一篇:“心中风者,心中饥,食欲呕吐”,等等,上述文中之“心”实应为胃或心胃同病。

心胃解剖位置相关

从生理结构上看,二者关系相当密切。心居胸中,胃居膈下,以横膈相邻。《内经》有当心而痛之论,孙思邈有九种心痛之说,《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论之“心”大多指“胃”,如“心下”、“心中”多指胃脘,“泻心”实是“泻胃”等。《伤寒溯源集》云:“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脘也,胃居心之下,故曰心下也。”《医宗金鉴》认为“心中即心下也。”《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云:“胃脘之受邪,非止其自病者多,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这些均说明由于心胃处于相邻位置故临床表现可以相互影响。

心胃生理功能相关

心与胃,位置毗邻,络脉相通,生理功能上又密切相关,相互资生。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但血液之所以能够在全身周流循环,主要依靠经气运行的力量。经气主要包括营气、卫气、宗气和元气。其中宗气和营气与血的生成和运行关系密切。

《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运行上,心虽主血脉但是其动力来源在于宗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邪客》:“宗气积于胸中,下贯心脉,以行气血,若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而营卫和宗气的化生就是由中焦脾胃运化而成。

《灵枢·五味篇》:“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灌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难经集注》:“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可见,心主血脉的动力来源,直接依靠营卫之气和宗气的推动,根本上是依靠胃气运化水谷的作用完成。所以,心病虽见于心,但病在气血,根源在于脾胃。同时,脾胃是全身气血之源,阴阳升降的枢机。升降失常或脾胃功能异常时产生的痰湿如瘀闭经脉,就会导致阴寒内生、气滞血凝或痰浊内阻,以至于各种心病的产生。

心胃病理表现相关

心主血脉和藏神,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是神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故胃气不足,一方面使血液化源亏乏,而致心血亏损,心神失养,临证则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另一方面,可使宗气的生成乏源,从而导致心脉之气不足,运血无力,临证则见呼吸憋闷、心痛心悸和气短乏力等症。故“胃气”实为维持心脏正常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难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就是明证。临床上心衰的病人会出现胃纳减退、呕吐、腹胀等症。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曰“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作呕,此胸痹之症也。”认为胸痹实为胃气不得下达的食管病与胃病而引起的胸痛。

同时西医学也认为,食管与心脏的神经支配一致,故当食管粘膜上皮的化学、物理或温度感受器受刺激时,可以引起类似心绞痛样的胸痛。新经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zyzl/8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