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不仅得益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如药物洗脱支架和远端保护装置的不断升级更新),也离不开围术期抗栓治疗药物的贡献。PCI术中适当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能改善早期临床预后和预防介入治疗部位发生的一些并发症。
抗血小板治疗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其主要作用是加速凝血、止血和维护血管壁完整。当血液中出现血小板活化因子时,血小板开始被释放、聚集、黏附,逐渐形成血栓。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目前国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及静脉注射替罗非班。
替格瑞洛是一种直接作用、可逆结合的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相比氯吡格雷,具有更快速、强效抑制血小板的特点,其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已在中国人群中得到证实。PLATO研究遗传亚组分析表明,无论是否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替格瑞洛治疗ACS的疗效均优于氯吡格雷。中国ACS研究显示,CYP2C19功能缺失与氯吡格雷治疗中的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能增加接受DES患者的血栓性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对治疗期高残余血小板反应性患者,替格瑞洛疗效优于高剂量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不良反应有出血、诱发心动过缓等,尤其呼吸困难发生率高,PLATO研究提示,呼吸困难的发生率为14.5%,高于氯吡格雷8.7%。服用替格瑞洛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其原因为呼吸困难者占55.6%。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推荐详见表1:
抗凝治疗抗凝血药物是指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来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可用于防止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目前国内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比伐芦定和磺达肝癸钠。目前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抗凝治疗的争议在于比伐芦定与肝素孰优孰劣。HORIZONS-AMI和EUROMAX研究显示,STEMI患者行直接PCI期间使用比伐芦定与肝素(常规或临时合用GPI)相比,前者可显著减少死亡和主要出血事件,但均伴有急性支架内血栓风险增高。单中心HEAT-PPCI研究显示,与单用肝素(仅紧急情况下合用GPI)相比,比伐芦定不减少主要出血风险,反而显著增加缺血事件(主要是支架内血栓风险显著增高)。新近发表的MATRIX研究显示,与单用肝素对比,比伐芦定降低全因死亡和心性死亡,同时降低出血风险。我国的BRIGHT研究采用延时注射比伐芦定的方式(PCI术后持续静脉滴注术中剂量的比伐芦定3~4h),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期间,使用比伐芦定相比肝素或肝素联合GPI可减少总不良事件和出血风险,且不增加支架内血栓风险。纳入22项研究、共例患者的最新荟萃分析表明,比伐芦定与肝素或LMWH联合GPI相比,出血风险最低。抗凝治疗推荐详见表2:
参考文献: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转自:嘉音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zyzl/1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