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术后的体外反搏治疗
冠心病是当今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20世纪发展起来的经皮冠状动脉(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能改善冠脉血流,减轻心绞痛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同时手术创伤较小、恢复快、危险性相对较低,易于被医生和患者所接受,目前已成为治疗冠心病患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PCI治疗的局限性
近30多年来,PCI日益普遍应用于临床。PCI的方法包括单纯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支架术、冠状动脉旋磨术、冠状动脉定向旋切术等。随着经验的积累、器械的进步、特别是支架极为普遍的应用和辅助用药的发展,这一治疗技术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然而,正如其他各种有效的治疗技术一样,PCI在冠心病治疗方面应用越来越普及的同时,其不足之处也日渐明显。PCI治疗的诸多局限性包括:1.PCI对局限性病变,效果良好;对弥漫性病变,效果有限。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是全身性病变,病变的部位性质程度、危害有轻有重.PCI只能将严重的,对症状影响大的病变处理掉,一些狭窄程度较轻或中等程度狭窄的病变往往不是PCI的治疗范围。所以说,PCI不适用于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2.尽管近年来,PCI在处理慢性完全性冠脉闭塞方面取得了很多技术进步,包括高支撑力指引导管的应用,不同硬度、不同涂层导丝的应用,锚定技术,双导丝技术、对侧造影技术、反向经侧支血管导丝植入技术等已使慢性完全性闭塞冠脉病变的开通率大大提高,但慢性完全性冠脉闭塞无法开通,不能达到完全血运重建,仍然是介入治疗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3.PCI术后的冠脉病变PCI术后血管再狭窄曾经是困扰PCI医师的严重问题。近五年来,由于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已大大减低,但再狭窄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且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药物洗脱支架术后的晚期和晚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PCI术后,冠脉血管树的其他部位仍可能出现新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4.无可置疑,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全身性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往往逐渐加重。在曾经发生冠脉病变的病人群体,包括经PCI治疗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可能性更高,更需要持续有效的处理及预防。避免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再次发生。5.心肌缺血的常见原因主要是冠脉的狭窄或闭塞,但在个别情况下,没有冠脉狭窄或闭塞也有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如冠状动脉异常扩张,冠脉失去动脉弹性,冠脉血流缓慢所致心肌缺血,也可以引起心绞痛;冠脉微小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等情况下,尽管冠脉主要血管管径正常,心肌仍然可能出现缺血现象。
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常见原因:急性、亚急性、晚期支架内血栓;非靶血管病变的余冠脉病变的恶化;不完全的血运重建术;冠脉心肌内微血管的功能障碍;心外膜冠脉的痉挛;支架边缘的冠脉血管收缩;支架扩张后疼痛。
有没有什么安全有效的方法,为这些PCI术后或不是PCI治疗适应证的严重或潜在心肌缺血患者提供帮助呢?
增强型体外反搏作为一种无创性机械辅助循环装置,机理主要是利用机械作用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减低主动脉收缩压,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研究表明EECP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防止血栓形成以及促进血管侧支循环形成等优点。因此,PCI术后患者有可能从EECP中获得PCI以外的益处。原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疗中心心导管室主任AndrewD.Michaels教授(现在犹他州大学工作)曾经报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结果,即在体外反搏的同时进行冠脉内压力测定,可见冠脉内压力明显增加,血流速度加快。
通过冠脉内压力和流量的改变,患者是否能从体外反搏治疗中获益呢?
EECP在美国开展的最初10年里,接受该项治疗的病人69%有心肌梗死史,80%属于多支血管病变,87%接受过PCI或CABG手术。尽管大多数病人属于顽固性心绞痛,但经过35小时的EECP治疗,病人的心绞痛级别,运动耐量,每日硝酸甘油消耗量以及生活质量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改善。正是这些病例的获益引起美国同行的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zlyc/9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