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一类心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心梗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比例虽有所上升,但心梗救治延迟依然很显著,大约超过一半心梗患者因救治延迟而失去最佳抢救时机。
10月4日~10日“健康中国·急诊PCI实况转播学术周”举办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名誉院长韩雅玲如是说。
心肌“梗”了危害大心梗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国,每年超过50万人死于急性心梗,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梗。
关于心梗,不少人都是经常听说、但一知半解。以下听听专家们的解释。
心脏是人体的“动力泵”,由大量具备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组成。如果给心脏自身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堵塞,出现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就会引起心肌坏死,也就是“心肌梗死”(心梗)。
需要提醒的是,心肌细胞不具备再生功能。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心梗,坏死的心肌细胞就会永远失去功能,心脏只能靠幸存的心肌细胞“负重前行”。心肌坏死的区域还会形成瘢痕组织,使心脏“变硬”、“变脆”,收缩变得更加困难,久而久之,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不良后果,生活质量也将大打折扣。
缩短“DtoB时间”专家提醒:心梗抢救非常看重“DtoB时间”。D,即door,医院的门;B,即balloon,指球囊开通闭塞血管。“DtoB时间”医院门到球囊开通闭塞血管的时间。——现在,医生们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流程、提高诊疗技术等,不断缩短“DtoB时间”。因为对于急性心梗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然而,医院前的时间,医生们却无可奈何。公开报道显示,70%以上的心梗患者死于院外或院前环节。专家们呼吁:面对心梗,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第一时间拨打或急救电话,第一时间到医院,第一时间开通血管。千万不要把时间耽误在“忍一忍”“找医院”“找熟人”“再商量一会儿”上面,配合医生救治,为抢救生命争取时间。
学习识别先兆症状首都医科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医院医院院长董建增教授强调,急性心梗发生时,尽快进行急诊PCI手术,可使急性心梗院内死亡率从5%~10%降低到2%左右。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再好的治疗手段也是亡羊补牢,全面保护心脏健康,更重要的是要“跑在心梗的前面”,尽可能避免急性心梗发生,不让心肌走到坏死的那一步。其中,学会识别心梗先兆症状至关重要。
医院韩战营教授等专家表示,多数心梗在发病前1~2周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此时,心脏正在“向你求救”,务必高度重视,医院排查,不要心存侥幸、延误救治:
专家提醒。出现以下症状时,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时就医。
与活动相关的疼痛不适。劳累后出现或加重不适,是心梗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症状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时缓解,要高度怀疑心脏问题。疼痛不一定是典型的胸痛,也可能是胸闷难受,肩膀疼、后背疼、胃疼甚至牙疼等。
不明原因的症状改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如果出现症状发作次数增多、疼痛加重、不容易缓解等,要高度警惕心梗。比如以前吃1片药可以缓解症状、现在2片药也不管用;以前休息5分钟就舒服了,现在要休息更长时间等。
毫无征兆的心慌胸闷。没有心脏病的人突然出现胸闷、心慌、不明原因的难受,没有活动时出现憋闷、喘气困难,每天定时胸痛,比如吃饭后、睡觉前等,也要怀疑是否心肌缺血,及早检查治疗。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专家们呼吁,心梗虽然凶险,但可防可治。为了自己和家人,立即行动,养成有益心脏健康的好习惯,避免悲剧发生。
心梗急救牢记这4点
及时辨识心梗症状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平静等待救援
配合医生救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zl/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