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阐明黄连-吴茱萸药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研究黄连-吴茱萸药对抗癌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和机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2个重要参数为依据,经文献整理,结合生物学功能、含量、研究热度等因素筛选黄连-吴茱萸药对活性成分;通过Drugbank和TCMSP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分析;通过Uniprot数据库整理筛选出作用靶点的所有相关基因;结合KEGG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通路分析;使用Cystosco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相关疾病网络图。结果经筛选后得到黄连-吴茱萸药对的41个化合物,个潜在靶基因,44条主要信号通路,其中30条通路与癌症相关,7条通路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7条通路同时参与癌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结论黄连-吴茱萸药对活性成分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上调癌症凋亡基因的表达,下调细胞周期与抑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产生抗癌作用;通过抑制血管钙化,保护血管细胞,抑制细胞凋亡与增生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黄连RhizomaCoptidis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1]。其主要化学成分有异喹啉类生物碱,如小檗碱、巴马汀、表小檗碱、四氢小檗碱、氧化小檗碱等,此外,尚含有木脂素、香豆素、黄酮、萜类、甾体、有机酸、挥发油、多糖等多种成分[2];吴茱萸FructusEvodia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的功效[1]。吴茱萸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吲哚型生物碱,如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去氢吴茱萸碱等,另有萜类、黄酮、香豆素、木脂素、挥发油、有机酸等[3]。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方剂,始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目前,临床常用有左金丸、茱萸丸、戊己丸、甘露散等,主要治疗湿热蕴于肝胆、脾胃及大肠所致的各种病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及其组分配伍具有抗肿瘤、抗抑郁、恢复胃肠功能、改善血管炎症等作用[4]。
网络药理学融合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计算生物学、网络分析等多学科的技术和内容,进行“疾病-表型-基因-药物”多层次网络的构建,从整体的角度去探索药物与疾病间的关联性,发现药物靶标,并指导新药研发和临床精准用药[5]。本研究通过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黄连-吴茱萸药对的主要功效物质靶点的网络模型,预测分析黄连-吴茱萸药对在抗癌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活性成分、作用靶标、效应机制,以期阐明该药对抗癌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明析该药对物质基础,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库
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zl/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