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心内科看过医生的朋友,应该都会有做心电图的经历,其中还有一些,医生要求“背个豪特”(HOLTER)看看发病时候的心电图。
医学在发展,技术在革新,许多医疗设备推出了“家用型”。
那么,心电图机能不能“智能家用”呢?
这个问题很专业,康康特地邀医院心内科二病区主任杨平医生来为大家解答。
机器识别真的靠谱吗?
心电图是心内科医生有力的诊断工具,通过心电图的波形异常,医生可以敏锐地识别心肌缺血或梗死,各种缓慢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甚至帮助判断心包炎、心肌病、瓣膜病等等疾病。
然而,在读懂心电密码之前,医生要接受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才能做到“尽量少出错”。
在医院,目前的医用心电图具有“诊断参考”的功能,为不少非心内科专科医生提供了便利。
可是,这个“诊断参考”有时候是错的。
在杨平医生的工作经验中,还没有遇到过“足够聪明的机器”。
“尤其是急性胸痛患者,”他说,“当患者症状不典型时,机器判别为‘正常心电图’、实际上却有心脏缺血等异常改变的,不在少数。”
杨医生解释:心梗患者需要尽早疏通血管,然而在患者症状不典型(特别是机器判定为“正常心电图”)的时候,非(心血管)专科医生往往误入“陷阱”,看不懂早期改变,患者也就丧失了救治机会。
也就是说,假设,咱们用上了家用心电图,看不看医生的决定,还是要基于身体不适与否来做,千万不能因为轻信“诊断结果”,而耽误了自己的救治时间。
此外,“过度大意”是一回事,“过度警惕”则是另一回事。
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天生就是“急性子”,很容易为一些小事担心、烦扰。不够聪明的心电图机若是把正常心电图判为异常而报警,虽然不致伤到性命,但是也会带来不小的困扰。
保险起见,医院看看的好;然而,要是老这样,会不会太折腾呢……
能提供有效的医学信息吗?
在医院,咱们做心电图,都要在脚上、双腕、胸前(甚至后背)或夹或吸至少9个导联,这个位置选择是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普通人比较难掌握。
于是,开发“家用心电图机”的商家为了方便大家使用,沿用了医学中“心电监护”的导联贴法,主要集中在胸前、腹部区域。
可是这样的话,做出来的心电图在看心肌缺血或者心肌梗死的情况时,会受影响:
一方面,医生研读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时,需要综合几个导联,判断病损的范围、位置和程度。上图的贴法能给出的信息恐怕比较局限。
另一方面,杨医生告诉康康:“这样的方式得到的心电图,ST-T改变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和体位变化的影响,导致医生更可能做出错误的‘异常’或‘正常’的判断。”
还是有用武之地
杨平医生还说,用“心电监护的贴法”也是一种规范的医学手段,这种主要是用来监测心律失常的,比如各种缓慢性或者快速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速”“室颤”等危险的心律失常。
还记得之前康康介绍的AED吗?持续发生“室颤”的时候,假如不能及时让心律变回正常,人就会因为血液不能泵到全身、大脑缺氧而死。
不过,很多种心律失常并不致死,只是它们很狡猾,偶然发作、让人觉得头晕目眩或者心慌气喘甚至突然昏倒;可是不消多久,这些异常的心律改变就一溜烟没影了。
不少这样的患者去看医生的时候,做心电图也捉不住那些调皮的“小鬼”,拿不准到底是哪个“小鬼”在捣乱,医生也不敢轻易用药。
那怎么办呢?
这种时候,医生就会给患者“背个HOLTER”,或者在皮肤里埋个芯片,记录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改变。
其中,埋芯片可以记录好久的数据,但是会有创伤,医院比较少。
不过用这样的监测手段,“小鬼”就很难遁形了。只要它们冒头,就会被记录下来。医生通过研究发病时的心电图波形,就能针对性地用药。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用心电图”可能是个好帮手。
所以说,“家用心电图机”没必要一棍子打死。只是,它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给出的结果可能也不尽准确。
关于预防发作,杨医生想提醒大家的是:更靠谱的,还是了解疾病知识,一旦出现不适感,医院接受检查或治疗!
本文首发于“健康心血管”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sl/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