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成长我们逼不得已要习惯,
因为成长我们忽尔间说散就散。
”一基本图形及机制冠脉发生闭塞后,随时间推移在ECG上先后出现缺血、损伤、坏死3种图形。
当冠脉某一分支发生闭塞,
受损部位——坏死——异常Q波或QS波;
靠近坏死区——损伤——ST段抬高;
外边受损较轻部位——缺血——T波倒置。
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缺血、损伤和坏死3种改变同时存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基本确立。
(一)缺血型改变:蓝色字体属于日青个人理解,正确性有待考证,仅供参考。
在心电图最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学过检测电极记录下的波,是细胞膜外电荷在除极和复极时形成的电偶产生的。除极时正电荷在前,负电荷在后(指在细胞外);人为地使对着正电荷描记向上的波、对着负电荷描记向下的波。在单个细胞的时候,面对除极方向的电极记录到:除极波向上,复极与除极方向相同,但电偶正负相反,所以复极波向下。而在正常心电图中,记录到的复极波和除极波却方向一致,是因为ECG记录的是心脏整体的电活动,而不是单个细胞的活动,心脏整体除极和复极的方向是相反的,除极:心内膜(-)→心外膜(+),复极:心外膜(+)→心内膜(-),具体是为什么好像还不明确。
在心肌缺血的时候,缺血就是缺能量,在动作电位的产生中除极不消耗能量,其速度较快,复极逆浓度差进行,消耗ATP,速度较慢。最受能量影响的是Na+-K+-ATP酶,影响了它,复极化进程明显受限,复极延迟。正常情况下,复极方向:心外膜→心内膜,在记录T波的时间点,正在快速复极的心外膜和还在缓慢复极的心内膜相比,心外膜膜外相对正,心内膜膜外相对负,体表电极(对着心外膜的+)记录的复极波方向:向上
心内膜缺血,复极方向仍是:心外膜→心内膜,在记录T波的时间点,心外膜膜外更正,心内膜膜外更负,两者电位差距拉大,体表电极(对着心外膜的+)记录的复极波方向:向上且高尖
心外膜缺血,复极方向逆转:心内膜→心外膜,在记录T波的时间点,心内膜膜外是正的,心外膜膜外尚未复极,相对来说是负的,于是出体表电极(对着心外膜的-)记录的复极波方向:向下,即T波倒置。
心内膜缺血→面向缺血区导联T波高尖
心外膜缺血→T波倒置
(二)损伤型改变:面向损伤心肌导联→ST段抬高(机制未明),改变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坏死。
(三)坏死型改变:坏死区细胞丧失电活动,不再产生心电向量,而正常心肌照常除极,致使产生一个与坏死区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时限0.03s,振幅/4R)或者呈QS波。
病理性Q波:①在R波向量本来就偏小的导联(V、V、V3),呈QS波;②在原来呈负向波Q的导联,Q波增宽(0.04sec);③R波减小(Q/R≥/4)。
二MI心电图演变及分期三★定位诊断()右冠:右房、右室、下壁(70%人的心底膈面)
()左前降支:室间隔、左室前壁
(3)左回旋支:左房、左室侧壁、后壁、30%人的心底
关于上表的补充说明:
.Ⅱ、Ⅲ、aVF有向下的向量→下壁
.Ⅰ、aVL有向左的向量,V5、V6位于左侧腋前线、腋中线→侧壁
3.若异常改变仅出现在Ⅰ、aVL→高侧壁,仅出现在V5、V6→前侧壁
4.V-3可以记录到室间隔的电活动→前间壁
5.V7-9记录到异常Q波或QS波,与之对应的VV出现R波增高、ST段压低及T波增高(成为对应性改变)
6.∵70%人的心底膈面又右冠支配,∴右心室心肌梗死常合并下壁梗死。
7.在急性心梗发病早期尚未出现坏死型Q波,心肌梗死部位可根据ST段抬高或压低,以及T波异常出现在哪些导联来判断。
四心梗的分类过去分Q波型和非Q波型,现在分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是否出现异常Q波通常是回顾性诊断。以ST段的改变进行分类体现了对AMI早诊断、早干预的理念,在坏死型Q波出现之前进行溶栓、介入等治疗,挽救濒危心肌、减小梗死面积。
ST段抬高:V-V3导联男性J点抬高≥0.mV,女性抬高≥0.5mV,在其他导联男、女性J点抬高≥0.mV
STEMI:个及以上相邻导联出现ST段抬高
NSTEMI: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或无ST-T改变,与UA一起统称为ACS.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zl/10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