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凋敝黯无华,四面嘶鸣晃树杈。
白雪欲求吟咏句,穿枝掠院演梅花。
——《大雪》左河水
中医认为,冬季是养生的最佳时机,因为这个时候阳气比较衰弱而阴气旺盛。所以冬季养生在一年四季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大雪节气过后,天气会变得更加寒冷起来。小编整理了一些大雪节气中医养生方式,大家参考学习学习。在这个冬天让我们都有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雪节气养生防病方法
1.起居宜早眠早起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早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调养宜早眠早起,并要收敛神气,特别在南方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2.日常应注意头与脚的保暖
目前来看虽然大雪不寒,但日常还应注意头与脚的保暖。因为头为诸阳之汇,而寒从脚起,这两个部位保暖好了,身体才能真正暖和,少生疾病。
“保暖的重中之重是头部,有研究发现,当气温处于4℃时,身体60%左右的热量会从头部流失,温度越低,头部损失的热量越大。”现在出门戴帽子,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3.养宜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4.养勿过偏
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会出现营养过剩,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
大雪节气慎防三大疾病
1.防中风
对于血管弹性差的人,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波动,引发中风。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
2.防心脏病
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隆冬季节与冬末初春为急性肌梗塞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其原因除了气温偏低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外,寒冷还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血管。此外,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刺激特别敏感,遇冷收缩,甚至使血管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老年人应重视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袭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3.防消化道溃疡
这时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肠凋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粘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可选服一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
(放到你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
图片及文字摘抄于网络仅供参考。想了解具体内容可来嵩山中医馆咨询中医专家或长按下方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xinlab.com/xjqxsl/9226.html